华东理工学院
课程导航
    华东理工学院报名流程
    华东理工学院新闻
      华东理工学院环境
      热门课程:
      400-882-6311
      • 师资介绍
      • 胡英

        院士

            【个人简介】
            
            胡英:院士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男,1934年6月生。1953年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毕业,同年留校任教。1982年被聘为教授,198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选为中科院院士。现为*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化学学报》、《化工学报》、《Fluid Phase Equilibria》编委。长期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和分子热力学研究。
            
            【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1、分子热力学
            
            分子热力学的名称由伯克利加州大学化学工程系普劳斯涅茨教授首先提出,现在已广泛使用在化学工程领域中。它是一门工程科学。它的内容主要是:从分子出发来解释、关联和预测热力学性质,为化工过程的研究、开发和设计服务。它的研究方法在不断发展,当前主要是:综合统计热力学推导、计算机分子模拟和实验测定,构筑能起关联和预测作用的分子热力学模型。早期的工作集中在活度系数关联式和状态方程的研究。当前的热点是嵌段高分子熔体、胶束囊泡和微乳液、合成膜和生物膜、蛋白质水溶液等,它们的特点是具有介观层次的结构。
            
            分子热力学与热力学的区别在于:后者研究宏观性质间的联系,不计微观的分子本性。前者则从分子出发。
            
            分子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纯理论方法。前者则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和实验测定,来弥补纯理论推导之不足,它带有一定的经验性,但与实际符合更好。
            
            2、表面活性剂溶液
            
            表面活性剂分子由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组成,少量加入即能大大降低溶液表面或液/液界面张力,改变系统的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或反润湿、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加溶等作用,在医药、机械、石油、煤炭、生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广泛应用与其在溶液中能形成复杂的聚集体结构有密切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多尺度结构的复杂系统。寻找、合成新的性能更好的表面活性剂,以及*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利用不同性能的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互补或协同作用,达到降低表面活性剂用量和提高产品性能的目的,是表面活性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利用表面活性剂溶液能形成不同介观结构的特性,还可以用来作为模板剂制备具有各种复杂介观结构的分子筛、药物缓释胶囊、功能性超细粉末等。
            
            本课题组主要从事新型的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表(界)面性质表征、溶液多尺度结构和界面膜结构的观察,以及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系统的协同作用和双水相系统。重点是偶联表面活性剂(Gemini)的合成,以及与其它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与水溶性高分子的相互作用等。
            
            教材和专著:
            
            1.胡英,陈学让,吴树森编,物理化学(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胡英,陈学让,吴树森编,物理化学(第二版,上、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
            
            3.胡英,吕瑞东,刘国杰,陆曜南编,物理化学(第三版,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4.胡英,吕瑞东,刘国杰,叶汝强编,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胡英著,流体的分子热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
            
            6.胡英,刘国杰,徐英年,谭子明著,应用统计力学—流体物性的研究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年
            
            7.胡英著,近代化工热力学—应用研究的新进展,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年
            
            荣誉和研究成果获奖:
            
            1、1986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国务院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1996年获香港栢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
            
            3、1997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4、1989年“气体溶解度的分子热力学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5、1991年“缔合系统的分子热力学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6、1993年“*温度压力和液相组成的测定获得完整汽液平衡数据的研究”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7、1999年“高分子系统的分子热力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8、1992年“应用统计力学:流体物性的研究基础”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9、1992年“物理化学(第三版)”获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10、2002年“物理化学(第四版)”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1、1997年“建设有工科特色的物理化学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2、2001年“面向21世纪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3、1989年“深化物理化学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获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优秀奖
            
            14、1998年“建设有工科特色的物理化学课程”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15、2001年“面向21世纪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16、2000年指导的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生:姜建文)

      • 袁渭康

        院士 教授

            【个人简介】
            
            袁渭康:院士 教授
            
            袁渭康,1935年7月生于上海。华东化工学院1957年毕业,1962年研究生毕业,同年起在北京化工学院任教,直至1973年进入华东理工大学至今。历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主任,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所长。其间1979-198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1989丹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1990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现为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化学工程研究,以化学反应工程为主要方向。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涉及催化反应工程及多相反应工程,反应器模型化及动态学,以及电化学反应器等。在反应器的研究开发方面,创导了工业反应过程开发方法的主要思想,并成功主持了几个重要的工程应用项目。曾数度获国家及部委奖励,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1992年创议成立亚太化学反应工程工作委员会并任首任主席,组织地区学术活动。该委员会现已被公认为是平行于北美和欧洲在本领域中三个国际组织之一。1998年创建中法化学与环境工程联合实验室并任中方负责人。该实验室目前有双方12个实验室参加,运行良好。
            
            当前研究方向:反应器工程,非传统反应工程。

      • 钱旭红

        教授

            钱旭红,博士、教授、*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咨询委员(化学部)、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德国洪堡基金会大使科学家。
            
            男,1962年生于江苏宝应。1978.9 进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系,1982.7, 获基本有机化工学士学位,1982.9 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研究生,1985.4获硕士学位, 1988.7华东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8-1990.8美国德克萨斯州拉玛大学Research Associate; 1990.9-1991.12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洪堡基金(AvH)博士后。1988-1992.4华东理工大学讲师;1992.8-1994.7副教授;1994.8-至今,教授;1995.12博士生导师; 1992.8-1995.4先后任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学科主任、药物化工研究所所长;1995.9-1996.2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1996.3-2000.10任副校长;2000.9-2004.6,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1-2010.1 上海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2003.3-2006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上海) 主任(兼)。2004.7- ,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2007. 4-, *化工学会副理事长;2007-2009,亚洲及太平洋化工联盟主席。2011.12 当选*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获1992霍英东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1995全国优秀教师;1996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 *青年科技奖;1999第六届上海十大科技精英. 作为*完成人,获得1998、2002、2003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钱旭红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生物有机化学与工程。其研究工作主要为由杂环芳烃和有机氟衍生的绿色化学农药、生物功能染料的化学生物学及工程。涉及农药先导、荧光传感器、抗癌先导、人工核酸酶、细胞激活剂的芳香杂环分子设计、合成、构效关系及生物应用。

      • 田 禾

        教授

            田 禾 男,汉族,1962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兼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
            
            198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86年和1989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先后获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两次由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开展合作研究,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被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1年当选*科学院院士。
            
            田禾教授曾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曾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8年)等荣誉,入选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田禾教授学风正派,严谨求实,教书育人,至今已培养博士49名(其中2名学生的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现任国际学术刊物Dyes and Pigments 主编等职。

      • 钱锋

        副校长

            钱锋,男,1961年出生,江苏扬中人,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2008年8月起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个人简介】
            
            1982年4月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业,1986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华东化工学院攻读硕士、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9月至1995年7月攻读华东理工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博士、获工学博士学位;1982年5月至1986年8月在南京塑料四厂工作,1988年8月至今在华东理工大学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1999年6月至2001年4月任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2001年4月至2006年10月任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2006年4月至2008年8月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2006年7月至今任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
            
            【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发明创业奖获得者,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发明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一直从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智能建模、控制与优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先后主持完成了四十余项国家、省部级和企业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显著、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科研成果在许多大型石化装置上应用后,每年累计为企业创造了数亿元直接经济效益。以排名*,先后获得2002年和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利优秀奖、2项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发明专利一等奖等1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 涂善东

        博士、教授、长江学者

            涂善东,博士、教授、长江学者(200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2)。
            
            1988年于南京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年-1990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力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0年-1993年受邀担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客席科学家(Guest scientist),1993年-2001年担任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院长,1998年6月-12月韩国中央大学访问教授(Brain pool scholar),2001年11月起担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学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6月迄今担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兼任国际压力容器学会亚太地区委员、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可靠性委员会委员、*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学会荣誉理事长、材料学会理事长;他还担任了J Applied Energy, Int J of Pres Ves and Piping, J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Frontie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 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压力容器、机械工程材料等期刊、机械强度、功能材料及器件学报等期刊编委。
            
            主要研究高温环境下的结构设计理论与寿命预测技术、微(小)化学机械系统(MCMS)、先进能源材料与装备,倡导全面工程教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和文集8本。2004年(*完成人)、1999年(第二完成人)先后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获省部级一等奖;1990年获第二届*青年科技奖,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2年被授予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科技进步带头人”称号,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获教育部荣誉长江学者称号。

      • 杨胜利

        院士 博导 教授

            【个人简介】
            
            杨胜利:院士 博导 教授
            
            杨胜利,生物技术专家,江苏太仓人,1941年1月出生。1997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1962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化工学院,1962年9月到*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1980-198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1996年担任*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现任*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新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863”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技进步专家咨询委员等。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198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中科院第二届亿利达科技奖。从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享受上海市特殊津贴。
            
            【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杨胜利院士长期从事于基因工程在酶、发酵和制药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他主持的青酶素酰化酶基因工程研究中,建立了基因克隆、定位表达系统,并采用DNA体内重组提高质粒的稳定性,优化了宿主和表达的条件,构建了高稳定性、高表达的基因工程菌,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类基因工程菌。他还在分子药理学、微生物血红蛋白和蛇毒基因工程、蛋白酶蛋白质工程、分子伴侣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论文发表情况】
            
            【研究方向】
            
            分子药理学研究、微生物血红蛋白基因研究、蛇毒基因研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