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也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经济活动、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和谐状态。本文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着重探讨作为其重要的物质基础的森林资源的利用问题。结合*情况,探讨*森林资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森林资源禀赋不足,加之开发利用、保护的问题,面临非常严峻的匮乏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森林资源保护措施和力度不足;二是*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的*根本原因。针对森林资源问题的成因,本文提出解决资源匮乏,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森林资源定义及功能概述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资源。它是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其中,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是衡量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
森林资源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时森林拥有大量的生物物种,是巨大的遗传资源库。其各种生物作用相互渗透,构成了自然生态的平衡。而在森林的上述功能和作用中,生态效益或间接效益要比所提供的木材的直接效益大得多。据国内外的经验,一个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其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而且分布比较均匀,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就比较好,农牧业生产也就比较稳定。
二、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全国森林面积17490.9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森林蓄积量124.56亿立方米。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居世界第6位。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保护措施及力度不足,使得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面临不容忽视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 %,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二是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而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86%。三是质量不高,林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和人工林为主。四是经营管理水平有限。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林地流失、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且沉重的社会负担严重阻碍了林区森工企业的发展。五是接续“木头经济”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替代产业发展总体滞后。
在如此情况下我国森林砍伐却并没有因此而减缓,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正日益使我国仅有的一点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使我国多种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濒临灭顶之灾。由于成熟林面积锐减,林木蓄积量少,合理采伐量有限,我国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相当尖锐。据统计,目前我国是世界*的木材进口国。原木进口从1998年的482.3万m3,剧增至2007年的3709万m3,比1998年增长近8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三、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说,主要是合理调控资源的使用率,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据此,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
1. 加强科技进步和应用开发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的,那就要*森林资源的科学再生产,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总产出量。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木材短缺问题,应根据我国现有林地条件及其发展潜力,借鉴林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用较少的林地实现高产出的集约化经营。主要的措施包括: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营造优质高效的速生丰产用材林,提高木材有效供给能力;积极寻求并推广原木替代产品及提高木纤维的循环利用率等。
2. 加强对林业的宏观调控
国家对林业的宏观调控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和主要的管理途径。国家为了*林业经济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其他社会服务,就必须*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以及有关森林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手段,对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补偿,坚持实施森林资源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
在森林主功能配置上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把森林分为产业性的商品林和社会公共性的生态公益林。对于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生态公益林,抓紧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例如在山区的生态林维护和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山区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性和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可*建立类似水资源税等方式,一方面减轻城市的供水压力,另一方面,将所征税部分返给山区农民,对其利益进行补偿,提高农民收入,使其积极地参与山区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建设。 又如对优质森工企业的上市融资进行积极引导,增强企业的现金流和竞争力,鼓励其在林木原产国进行深度加工合作。
3. 重视林业宣传和社会舆论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对森林的经济要求仍超过生态需求,人们对大自然,对森林的崇尚心理远未形成,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林业宣传工作,例如,植树节的推广等,并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才能逐步使全社会形成强烈的林业意识和生态观念,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